2013-2015年体育系学科建设规划

供稿单位: 开云登陆入口:张策宇 日期: 2013-05-18

2013-2015年体育系学科建设规划

 

       2007年,体育系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来,以专业建设为中心,以学科建设为抓手,积极开展人才队伍、学科平台、科学研究、人才培养等工作。为进一步加强我系学科建设,推动教学及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,结合我系实际,体育系依据《郑州轻工业学院2011—2015年建设和发展规划》围绕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,制定体育系2013-2015年学科建设规划。

       一、体育系学科建设现状

       近年来,体育系学科建设在人才队伍、科学研究、学科平台、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。

       (一)学科特色、学科方向与学科梯队

       近年来,体育始终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,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经过六年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,学科的总体水平显著提高。已经形成了“体育管理研究体育文化研究、和“运动健康促进”三个方向。

       “体育管理方向,形成了以李向东教授为带头人的学科梯队,其中教授2人、副教授3人,硕士6人。该方向以体育场馆管理、俱乐部管理、体育赛事的经营与管理为研究重点,为河南省体育产业管理学科提供理论基础。

       “体育文化研究”方向,形成了以石立江副教授为带头人的学科梯队,其中副教授2人,硕士5人。该方向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、河南地域体育文化、学校体育文化、为研究重点,旨在挖掘区域体育文化内涵,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的关系,为区域体育文化发展提高理论基础。

       “运动健康促进”方向,形成了以王晓波博士为带头人的学科梯队,其中副教授2人,硕士6人。该方向以国民体质检测、运动健康促进为研究重点,旨在从体质监测的视角,分析体育与体质的关系、体质与健康的关系,为促进国民体质发展和提高提供理论基础。

       (二)学科平台基地建设

       学科平台是学术研究的物质基础和保障。2010-2012年间,体育系成立了“体育经济与管理工作室” 、“体育文化研究中心”、“体质研究中心”等研究机构。

       (三)科研及教学成果

       近三年来,体育系承担国家级在研课题1项,省部级在研课题5项,结项6项,发表科研论文37篇,其中核心论文10篇,参编著作9部,到账经费8.8万元。体育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已经有三届毕业生,一次性就业率均达90%以上,考研率达13%以上,毕业生受到社会用人单位广泛好评。

       二、三年学科建设目标

       (一)学科定位

       体育系将立足于河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,建立一个结构合理、特色明显、整体水平较高的学科体系,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和学位建设。力争在2013-2015年,这三年时间内建立起更为完善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和结构合理、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,建设体育经济与管理学硕士点。进一步凝练学术研究方向,以体育人文社会学(体育管理)为重点,利用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科优势,发展体育人文社会学(体育管理)学科方向,到2015年,争取该学科发展水平处于省内先进地位。

       (二) 建设目标

       1、学术梯队建设

       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、知识结构、年龄结构、学缘结构合理、学历职称高、教学效果好及科研能力强,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;形成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,以学术带头人为主体,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支撑,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术梯队。2013年-2015年,教授增加3名,教育厅学术带头人增加2名,中青年骨干教师增加2名。引进体育经济与管理方向博士研究生2人;在职教师攻读博士研究生2人

       2、科学研究

以体育经济与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,加强体育文化、体育产业、体育赛事、运动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科学研究。在今后3年内,体育系争取发表高水平论文20篇以上。国内核心期刊10篇以上;专著、编著和自编教材5部以上。国家课题1项,省部级课题5项。

       3学科平台建设

       努力在科研项目、科研论文、科研队伍、科研平台上等方面储备力量,并依托学校在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优势,通过整合资源、坚持创新,形成开放的跨领域交叉学科特色。在学校的支持下,固定研究中心或工作室办公场所,改善办公环境,购置相关学科建设设备、资料。不断加强“体育管理工作室”、“体育文化研究中心”、 “体质研究中心”等研究机构建设。创办挂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中心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,承办国家级相关学科学术研讨会议,完善相关管理制度,保障专项经费使用,形成良好运行机制。

       4、对外交流

       进一步加大对外交流力度。规划期间,每个学术团队争取加入国家级及相关学术协会1-2家,积极参加相关专业学术研讨会议、各类科报会及征文活动,并形成一定激励机制,形成一定的学术研究热潮。

      三、实现三年建设目标的措施保障

       (一)保障措施

       体育系将围绕着规划目标,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,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,理清思路,加大投入,完善政策措施,健全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

       1组织保障及政策和机制

       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,系内建立系主任、学科点负责人为学科建设领导小组,每学期进行一次规划执行情况检查,督促学术梯队完成岗位工作任务,保证学科建设规划的实施,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和运行机制。

       2、加强条件建设和学科平台建设

       改善体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条件,是当前促进体育经济与管理开展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。积极争取学校对体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经费支持。通过合作研究、社会服务等,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支持。有限的经费情况下,提高经费使用效率。加大设备购置力度,为科学研究提供物质保障。加强实验室建设,积极争取实验室用房、实验仪器的购置,进一步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。改善教师科研条件,把科研条件与所承担项目结合起来,提高资源利用效率。

       3加强学科梯队建设,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

       目前制约体育经济与管理发展的关键因素仍然是学科队伍的问题。现阶段学院已出台相关的政策,积极引进、重点培养高水平的学科方向带头人,建立学科方向带头人的成长机制。体育系也积极引进和培养学科骨干,鼓励和支持学科骨干有计划攻读博士学位,对于年轻有为、发展潜质好的人员采取“导师制”的培养方式,积极支持他们从事科研工作,提高学术水平。积极聘请兼职教授或特聘教授,对于不能长期来院工作的学者,通过人才共享,为我所用,使兼职教授或特聘教授在队伍培养和提高科研水平方面发挥作用,用外部资源补充内部资源的不足。通过建设,造就一支职称、学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学科队伍。

       4加强学科研究工作,推出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

       体育经济与管理科梯队成员应瞄准学科发展前沿,在切实发挥自身优势的条件下,积极开展体育经管理科研究,要突破原有学科界限,通过大力推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培养学科研究新的增长点。同时每位成员也应坚持学科研究方向的长期相对稳定,研究成果与研究方向相一致。通过全体学科成员五年的努力,获取一批省部级科研课题,取得一批高质量的学科研究论文、专著,从而全面提升我校体育经济与管理在省内的地位与竞争力。

       5加强制度建设,形成有效的学科建设机制

       建立健全体育经济与管理科建设制度,使之成为学科有效的管理手段;完善学科带头人、学科方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选拔办法,对他们进行动态管理,引入竞争机制;完善学科人才引进制度;完善学科建设定期评估制度;完善学科带头人、学科方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津贴制度。